科研生活:理想主义是最长远的现实主义
我和一些好朋友经常聚聚,也就什么都谈,其中部分朋友谈到我的时候,给出的评价是:简单,理想主义者。在中国,理想主义者从来就不是一个赞扬的词汇,说一个人是理想主义者的含义似乎有两个:一是脱离现实,二是自命清高。一般情况下给人的感觉是理想主义者最终都会因为碰的头破血流而向现实投降,成为彻头彻尾的现实主义者。很久我都没有对这个评价做深入的思考,最近很多事情让我不断的触及这个问题,我需要清楚,什么是理想主义者...
View Article清华才女:杜克大学物理系高海燕教授自述
人物素描:高海燕,实验核物理学家。上海人,84年考入清华大学物理系,89年赴美留学,94年获得加州理工学院物理学博士。博士后研究之后,97年进入麻省理工学院执教,任助理教授和副教授,2002年受聘于杜克大学,现在是杜克大学终身教授,并担任杜克大学物理系系主任。本篇访谈由海燕本人口述整理而成。 杜克大学物理系系主任高海燕教授(来源:杜克大学) 一、家庭的影响和童年...
View Article女科学家的论文更容易受到歧视?
理论上讲,科学应该是纯粹客观,不含偏见的;但现实世界很少能够如此完美。尽管女性科学家已经成为科学共同体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做出了许多骄人的成绩,对于她们的歧视仍然存在。近期的一项研究表明,作者性别会影响到人们对于研究论文的评价。...
View Article好的科学研究需要什么
对这个问题有许多人都有过高见,最近看到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徐华强研究员提出的观点:“从事科学研究,一是对科学的兴趣,尤其对生命科学的各种奥秘感兴趣;二是贵在坚持,科学研究是探索,长年的工作才有一点点突破,就是最大的欣慰;三是在于努力,科学研究的成功就是99%的努力工作,再加上1%的运气。”总结一下是,兴趣、坚持和努力。或者说要干好科研这个活,兴趣很重要,但需要持之以恒,而且要拼命。许多已经成名的科学...
View Article科研交流:勇敢地说出来
在中国的学术会议往往遇到一种尴尬,报名的人多,听会的人少,即便听会的人有一些,会上鸦雀无声的多。在中国搞讨论班,往往没人提出问题,经常冷场。在以科学研究教育交流为主要平台的科学网上,谈跟科学有关的比例也并不大。难道我们没有什么问题可以提出来么?难道我们没有什么想法不值得交流么?难道我们做科研搞教育没有任何的心得体会么?是什么原因导致这种现象的出现呢?这些都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View Article给我一个支点,我能撬起研究专题
阿基米德说: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起地球!本田直之说: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起一堆商业书籍,从而获得百倍经济回报!本猪头哥说:谢谢两位前辈的指点,让我站在二位的肩膀上,小生白长一身肥肉,没二位的本事,但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起研究专题!...
View Article科研洞察力
从前,一个中药馆里有一个神奇的小伙计。他抓药从来不用称,药方上写的是一两,他一抓就刚好一两,拿称去称,一分不多一分不少。这么神奇的技能是怎样炼成的呢? 原来一开始,他也不能准确估量自己抓一把的重量。所以,开始他是先抓一把,感觉其重量,然后用称去称,再与自己的感觉对比,并调整自己的感觉。天长日久,他的感觉越来越与称的实际重量一致。到了最后,他把自己的手变成了一杆秤,终于能够完全不用称而准确的抓药了。...
View Article科学研究亟待解决的几个问题
科学研究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在世界上被尊重,中国甚至提出了科学研究是发展的推动力,这把科学研究推向了中心的位置,但是关于科学研究,除了一些很具体的科学和技术问题,关于科学研究本身,还有很多值得思考的问题没有得到充分的讨论,更没有得到清晰的结论。就我个人对科学研究粗浅的理解,我认为以下几个问题需要认真讨论,否则科学研究可能会成为人类决策的一个重大失误。...
View Article英文写作常搞混的词汇
过去几年来,我遇到许多非议英文为母语的作者常犯的一些语言错误,用字/词的错误可能会使读者感到困惑或是误导他们。 今天,我想谈谈中国作者常常搞混跟用错的几对英文单词。 methodology v.s. method “methodology”系指做某事的方法系统及准则,它是特定知识的一个惯例、程序、和规则。 范例:We examined the methodology of contemporary...
View Article科研团队的规模、成员多样性与产出
如何构建一支有效的团队,发挥每个成员的最大功效,这是许多领域面临的共同问题,在科研领域也不例外。一方面,在这个倡导交叉领域研究的年代,来自不同领域的研究者可能擦出新的火花。另一方面,正如俗话所说的“隔行如隔山”,不同学科背景造成的思维方式差异也可能影响到沟通的效率。近期的一项追踪研究考察了科研团队的规模、成员多样性和成果产出之间的关系。...
View Article基础研究一定要以应用为目的吗?
这两天有不少人讨论发表SCI论文的问题,认为基础研究应以应用为目的,而不以发表论文为目的。总体上来说这个价值观是没有很大问题的。但是似乎不应该太过于绝对化。...
View Article成就一个优秀博士生的几个方面
读博士,不是一件很轻松的工作。以下是崔志辉给留言,个人感觉非常好。“博士,读的是自己的一点想法,读的是几分好奇,读的是二两苦涩,读的是家人多重期待,读的是儿时的一个传闻”。...
View Article写对比写漂亮更重要
谈到写作,大家都公认“文笔”很重要。写出好文章,离不开好的文笔。大家也认为,文笔是种天赋。如果自觉没有这种天赋,也就和写作没什么机缘了。 在过去很长的时间里,我也是这么认为的。上学时每次老师夸奖“文笔好”的同学,我都很羡慕,也惋惜自己沾不上写作的边。然而这些年来根据自己写作、学习的经验和思考,我逐渐发现,文笔对写作确实很重要,但好文章要求的“文笔”,却不等于天赋的“文笔”。...
View Article争论不是让你出丑,而是让你少走弯路
刚刚从课题组讨论会结束回来,期间,用不标准的英语参与了很长一段时间的争论。希望我提出的问题没有给博士生带来困惑。当然,我用心是很好的,不是希望他感到难堪,而是希望他少走弯路。当然,我不是他导师,仅仅提出自己的看法,是否采纳是他和他导师的事情了。...
View Article